发布时间:2025-04-05 20:21:53源自:本站作者:PB2345素材网阅读(14)
今年初,中央环保督察试点在河北省开展,掀起了这场治污问责风暴。
中国宣布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而城市在达峰过程中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另外,绝大多数城市结合自身基础条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政策规范,但仍存在宏观层面规划居多、分领域细化措施不足的问题。
同时,由于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的缺失,导致难以对现有政策进行科学评估,无法对政策调整做出指导。多地明确碳排放峰值时间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共有34个省市地区公布了碳排放达到峰值的时间法规缺失、数据薄弱影响推进通过对42个试点单位进行系统梳理和比较研究发现,现阶段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近日出版的《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规划峰值和案例研究》(以下简称《案例研究》)中,对6年来不同省市低碳发展转型的探索与创新做出总结和回顾。这些地区以西部省市居多,因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还需要更大的排放空间。
同时,由于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的缺失,导致难以对现有政策进行科学评估,无法对政策调整做出指导。多地明确碳排放峰值时间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共有34个省市地区公布了碳排放达到峰值的时间。本次研讨会就是为了支持各地方环保部门作出科学的决策。
讨论内容显示,各地区在大气治理科学决策体系方面差距较大,北京、上海、珠三角已经对源解析、空气治理措施评估方面起步较早,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其他地区还面临缺乏技术力量进行基础研究等问题。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段玉森说:长三角区域大气科学决策系统除了常规监测数据共享,还包括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共享、区域超级站联网、区域光化学网臭氧监测,这些数据用于指导减排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来自河北省的参会代表称,由清华大学支持建立的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动态调控技术平台将城市的排放进行网格化监控,便于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有效解决了环保部门人手有限的问题。会上,国外专家分享了洛杉矶、欧洲和墨西哥通过科学研究建立排放源清单、区域协调机制等治理空气污染的成功经验。
近日,由环境保护部环保对外合作中心和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主办、成都市环保局协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平台上不仅提供国内外先进经验可供阅读,也可以通过你问我答版块,与顶尖专家对话,获得大气污染治理的专业意见,付璐说。
长三角和珠三角是国内较早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区域,相较国内其他城市有更丰富的经验。区域之间共同承担治理工作,可以让他们共同受益。但他们也提到,在末端污染物治理方面,河北省已经竭尽了通过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潜力,要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浓度,应该要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入手,制定长期达标规划,也需要加强部门间协调,以及区域间协作。但我国的空气质量形式仍然严峻,治理仍面临巨大挑战。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总监付璐说:近两年来,越来越多各地方环保部门提出如何制定科学的大气污染政策才能达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但短期内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要达到以上目标必须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项目总监Markus AMANN博士说,欧洲在治理PM2.5过程中发现,一个国家的空气污染会影响到邻国,这种情况跟中国省份之间空气污染的区域传输类似。这些工作的基础在于详细的排放源清单,否则科学决策无从谈起。
大部分地区的参会代表都提出,臭氧污染成为一个新的空气污染问题,且臭氧生成机制复杂,前体污染物VOCs底数不清、标准不明,如何控制需要环保部提供指导。科学决策,空气质量长期达标的关键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国际交流合作部处长唐艳冬说:自《大气十条》实施以来,我国的城市空气质量情况总体得到改善。
精准治霾是《大气十条》实施最后一年的重点, 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李阳指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也首次将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纳入了约束性指标,设置了未达标地级以上城市污染物浓度下降18%。会议围绕空气质量达标的科学决策支持体系,国内外专家、各地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等150多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环保部今年7月发布的《大气十条》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显示全国城市PM2.5和PM10呈下降趋势,总体预期能实现规定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如何做到科学决策、路线明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院士介绍,通过引入区域空气质量动态调控技术平台,可以实现定量测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实施的空气质量改善效果,从而为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重污染天气应急方案制订及效果评估、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作为对地方环保部门科学决策的支持,我们还开发了空气知库平台。平台上不仅提供国内外先进经验可供阅读,也可以通过你问我答版块,与顶尖专家对话,获得大气污染治理的专业意见,付璐说。讨论内容显示,各地区在大气治理科学决策体系方面差距较大,北京、上海、珠三角已经对源解析、空气治理措施评估方面起步较早,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其他地区还面临缺乏技术力量进行基础研究等问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院士说:精准治霾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建立研判决策实施评估优化的决策支持体系,加强区域一体化的大气污染监测网络、动态污染源清单和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建设。
全面实施精准治霾仍面临多种难题会议上,参加会议的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分区域进行了小组讨论,交流各地在科学决策体系建设与应用方面的进展、挑战与需求。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总监付璐说:近两年来,越来越多各地方环保部门提出如何制定科学的大气污染政策才能达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但其他地级市受经济和地域影响,在这些方面有些跟不上。会上,国外专家分享了洛杉矶、欧洲和墨西哥通过科学研究建立排放源清单、区域协调机制等治理空气污染的成功经验。
会议围绕空气质量达标的科学决策支持体系,国内外专家、各地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等150多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区域之间共同承担治理工作,可以让他们共同受益。
如何做到科学决策、路线明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院士介绍,通过引入区域空气质量动态调控技术平台,可以实现定量测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实施的空气质量改善效果,从而为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重污染天气应急方案制订及效果评估、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近日,由环境保护部环保对外合作中心和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主办、成都市环保局协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来自河北省的参会代表称,由清华大学支持建立的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动态调控技术平台将城市的排放进行网格化监控,便于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有效解决了环保部门人手有限的问题。本次研讨会就是为了支持各地方环保部门作出科学的决策。
辽宁省本溪市的参会代表称,由于基础数据欠缺,导致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不准。但短期内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要达到以上目标必须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研讨会上,来自上海市和广东省的专家展示了科学决策在各自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应用。但他们也提到,在末端污染物治理方面,河北省已经竭尽了通过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潜力,要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浓度,应该要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入手,制定长期达标规划,也需要加强部门间协调,以及区域间协作。
长三角和珠三角是国内较早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区域,相较国内其他城市有更丰富的经验。大部分地区的参会代表都提出,臭氧污染成为一个新的空气污染问题,且臭氧生成机制复杂,前体污染物VOCs底数不清、标准不明,如何控制需要环保部提供指导。
精准治霾是《大气十条》实施最后一年的重点, 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李阳指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也首次将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纳入了约束性指标,设置了未达标地级以上城市污染物浓度下降18%。科学决策,空气质量长期达标的关键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国际交流合作部处长唐艳冬说:自《大气十条》实施以来,我国的城市空气质量情况总体得到改善。但我国的空气质量形式仍然严峻,治理仍面临巨大挑战。这些工作的基础在于详细的排放源清单,否则科学决策无从谈起。
环保部今年7月发布的《大气十条》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显示全国城市PM2.5和PM10呈下降趋势,总体预期能实现规定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成渝地区小组讨论时谈到,成都作为省会城市,科研院所资源和支持资金相比该区域其他城市都要优厚,因此成都市在空气污染源清单和源解析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充分。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段玉森说:长三角区域大气科学决策系统除了常规监测数据共享,还包括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共享、区域超级站联网、区域光化学网臭氧监测,这些数据用于指导减排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项目总监Markus AMANN博士说,欧洲在治理PM2.5过程中发现,一个国家的空气污染会影响到邻国,这种情况跟中国省份之间空气污染的区域传输类似
目前,山东已经把减量目标分解到17市,并从2015年开始对16个新上燃煤发电项目的减量替代方案进行了审查,合计替代煤炭消费2876万吨。省发改委副主任魏建强介绍说,目前煤炭消耗总量增幅已经出现回落,前不久,国家检查组对山东的工作措施给予了积极认可。
欢迎分享转载→ 3b1nv.scrbblr.org